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109.至于植物界的成员是如何对应的,这从大量例子可以看出来。例如,小小的种子能长成树,长出叶子,开花,结果,果实中又储存了种子。这些事依次发生,一起存在于一个如此奇妙,以至于无法以三言两语来描述的秩序中。即便填满整个书卷,仍然还有与它们的功用关系最密切的更深层次的奥秘,这些知识是无法穷尽的。由于这些事也来自灵界,也就是来自人形式的天堂,如前所示(78-86节),所以植物界的一切细节都与诸如人里面的那类事物有某种关联,学术界的某些学者熟知这一点。大量经历向我清楚表明,植物界的一切事物也是对应。我经常在花园里观察树木、果实、花朵和植物,已经发现它们在天堂的对应,还与附近的人交谈,并被指教这些植物来自何处,有何特性。
5149.“有飞鸟来吃我头上筐子里的食物”表源于邪恶的虚假将要毁灭它。这从“飞鸟”、“吃”和“筐子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飞鸟”是指理智概念,以及思维,因而从它们所流出的事物,在正面意义是指各种真理,在反面意义是指虚假(参看40,745,776,778,866,988,3219节);“吃”是指毁灭(在原文,动词“吃”表示毁灭);“筐子”是指心智的意愿部分,如前所述(5144,5146节),在此是指出于意愿部分的邪恶,因为这个筐子上面有洞(5145节)。由此可知,“有飞鸟来吃头上筐子里的食物”表示源于邪恶的虚假将要毁灭它。
虚假有两种不同的来源,即教义和邪恶。源于教义的虚假并不毁灭良善,因为人有可能陷入教义的虚假,却又渴望良善,这就是为何各种教义的人,包括外邦人都能得救;但源于邪恶的虚假则是毁灭良善的虚假。邪恶本身反对良善;然而它凭自己并不能毁灭任何良善,而是依靠虚假去毁灭。因为虚假攻击属于良善的真理,因为真理可以说是良善的堡垒。虚假就被用来攻击这些堡垒,一旦得逞,良善遭到毁灭。
凡不知道“飞鸟”表示理智概念的人必以为当“飞鸟”在圣言中被提及时,它要么是指字面上的鸟,要么是日常用语中所用的那种比喻。若不凭内义,没有人能知道“飞鸟”表示属于理解力的事物,如思维、观念、推理、基本假设,因而真理或虚假;如路加福音:
神的国好像一粒芥菜种,有人拿去撒在园子里,它遂生长起来,成了大树,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。(路加福音13:19)
“天上的飞鸟”在此表示真理。
以西结书:
它成为佳美的香柏树;各种翅膀的各样鸟儿都必宿在其下,就是宿在它枝子的荫下。(以西结书17:23)
“各种翅膀的鸟儿”表示各种真理。又:
亚述曾是黎巴嫩的香柏树。天上所有的飞鸟都在枝子上搭窝;田野所有的走兽都在枝条下生子;所有大民族都在他荫下居住。(以西结书31:3,6)
“天上的飞鸟”表示真理。
又:
天上所有的飞鸟空中的飞鸟都要宿在他的废墟上;田间所有的野兽都要卧在他的枝条下。(以西结书31:13)
“天上的飞鸟”表示虚假。但以理书:
尼布甲尼撒在梦中观看;见见地当中有一棵树;田野的走兽得到荫影在它之下,天空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。(但以理书4:10,12,18)
此处“天空的飞鸟”也表示虚假。
耶利米书:
我观看,看哪,无人,空中的飞鸟也都逃避。(耶利米书4:25)
“无人”表示没有良善(4287节);“空中的飞鸟也都逃避”表示真理被驱散的事实。又:
从空中的飞鸟直到走兽,都逃走跑掉了。(耶利米书9:10)
此处意思也一样。马太福音:
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。有些种子落在硬路上,飞鸟来吃尽了。(马太福音13:3-4)
此处“飞鸟”表示推理,也表示虚假。在其它许多经文中意思也一样。
2682.“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。这从“孩子”和“灌木”的含义,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,也就是绝望的情感清楚可知:“孩子”是指属灵真理(参看2669, 2677节);“灌木”是指感知,然而,这种感知如此微小,几近于无(这就是为何经上说“在一丛灌木下”)。“灌木”与“树”所表相同,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;“树”表示感知(可参看103, 2163节)。这一切表明,“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。被“撇在一丛灌木下”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,只剩下荒凉,直到绝望,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:
穷乏饥饿,独自一人。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,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;在灌木上采锦葵;住在山谷的裂缝里,尘土和岩石的洞中;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,在野蓟下聚集。(约伯记30:3-4, 6-7)
这论及真理的荒凉,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(因为《约伯记》是古教会的一本书),如“穷乏饥饿,独自一人”、“逃到干旱之地,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”、“住在山谷的裂缝,尘土和岩石的洞中”,以及“在灌木上采锦葵”、“在灌木丛中哀叹”。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:
它们必来,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、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,并一切水渠里。(以赛亚书7:19)
这也论及荒凉,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,也就是说以“停在荒凉的河流内、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”来描述。
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,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,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,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。他们陷入这种无知,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。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:它既光照虚假,也光照真理,从而利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,利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,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,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。他们陷入这种无知,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: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,或他们自己的东西,只来源于主。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,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;这时,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,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。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;事实上,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:它能熄灭真理之光。在来世,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;但一靠近天堂之光,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。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,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,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。
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,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。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,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,他们是否知道真理,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,都是一样的。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,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。因此,如果真理离弃他们,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,因为真理是他们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对象。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,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,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: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,就其灵而言,他在天堂,就其肉身而言,他在世界,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,并且被如此创造,以至于就其灵而言,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,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。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,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。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,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;相比之下,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。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,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;相比之下,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。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,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